網祭

< 網祭 >

別發倒計時

標題是上次看到一個人的評論,發布的地方,是在一個電報頻道的每日早起廣播,內容很簡單:早上好,今天是幾月幾日,今年已過百分之多少,距離今年結束還有多少天。然後,有個人回復了這句話——別發倒計時,好焦慮。
換做以前,我肯定會評論他的評論:好焦慮就取消訂閱,你焦慮就要讓別人陪著你一起嗎?
某一年的大地震之後,所有人都在QQ空間、微博、朋友圈發菊花、蠟燭之類的表情來進行祭奠,我提出了一個疑問:做這些事情有什麽意義?可想而知,我被群起而攻之,也因此在學校里獲得了大批量的道德聖人與我對立。那一年,雖然我還沒有和我老婆認識,但她也發出了同樣的疑問——所以兩個「爛人」最後相遇了。
前幾年,微博一般會從國慶節前夕就開始流行轉發紅旗手,然後在名字後面添加一個國旗icon的活動。有一年我被「釣魚執法」了,轉發了一個隱含這個觸發關鍵詞的微博。那條微博大概是在討論,轉發紅旗手到底是不是一種形式主義。結果因為被釣魚執法,所以我的名字後面跟了三個月的國旗icon。那一年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然後開了個玩笑:會不會某一年開始,那些沒有轉發我是紅旗手,而在名字後面追加一個國旗icon的人,是不是會被標記為「不愛國」,最後成為犯罪記錄。果不其然,從去年開始,豆瓣的鵝組便開始統計有多少明星在國慶節、南京大屠殺公祭日、九一八勿忘國恥日的時候轉發相關微博,羅列的清單指向的就是這些明星的「不愛國」。
還有一年,家里有親戚去世,我在朋友圈依舊在轉發些搞笑沙雕的內容。家里有人不樂意了,在家庭群含沙射影我,覺得我沒有跟大家一樣,去緬懷已逝的親人。本以為我會在群里看到,但由於我屏蔽了群提醒,所以我還是肆無忌憚地再發些「不符合當下情況」的東西。雖然我沒有主觀故意,但對他們而言我這是在變本加厲,所以我也幹脆承認:這跟我有什麽關系?就算是我的至親去世了,我也不會逼著別人給我保持朋友圈一天的肅靜。
前幾天生日,並不希望多少人在一大早就打擾我的清夢要祝我生日快樂。小時候,身邊很多人都會比賽,誰的生日當天能收到更多的祝福,還有的會去肯德基過生日。自覺比不過,所以我也很少參與到這樣的比賽中。但偏偏,這些排位也是大家最願意去對標比較的。中國人很可愛,總是會用「禮尚往來」來作為公式優先套用到一些事情上面。我並不覺得講人情是件壞事,甚至有的時候,這是人們可以利用對方的技巧。我觀察過,越是在意自己過生日會不會收到祝福的人,就越是會用「禮尚往來」來計算成本的。他們會記錄每個人的生日,然後再定期祝福,我有懷疑過他們是不是銷售人員,因為這畢竟是很多拙劣銷售手段最常教會大家的方法。那一次,一個人祝賀了我的生日,他的生日也是過幾天的事,但由於我太忙忘記了「回禮」,在他生日第二天再去找他的時候,他已經把我刪除了——大概是因為我沒有順利地從他「禮尚往來」的規則里被合規地計算過去。
也是某一年,微信朋友圈突然關閉了非好友評論可見的功能,區別了QQ空間那種,無論什麽人回復當事人,其他人都能在當事人發布內容之下看到陌生人的回復。自從這個功能關閉,我們也只能看到共同好友跟別人在朋友圈互動。但偏偏,這個功能的消失,讓一些人失去了「樂趣」,又讓一些人鉆到了「空子」。不知道你的朋友圈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會經常在自己的朋友圈下面給自己回復,但回復的內容似乎是在回復某一個給他評論過的人(我們先考慮他們的朋友圈確實出現了這樣一個人)。這種自問自答的回復,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對過去原本可以看到陌生人消息的功能補償。但後來,這個方法被銷售、營銷人員學走了,所以他們的每一條朋友圈下面,幾乎都有自問自答的回復,看似回復給某人,但實則是想讓所有人知道他回復了誰,又說了些什麽。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個回復背後有沒有人,都像是亞當和夏娃最後的那片樹葉罷了。
這幾年,國外的社交媒體在「這方面」就比較落後中國。到現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還流行那種「父母答應我如果有1w個點贊,我就可以養一只小狗」的內容。關鍵是,人們還是很樂於去做這件事情,有人信有人或許只是隨手一點。這種苗頭只要第一個人吃了紅利,那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都會是這種類似的手段。中國的社交媒體雖然不流行這件事情了,但類似的事情一直都存在:今晚直播間打賞榜一,我脫掉內衣跳抖奶舞哦~
一般到這個時候,就應該擺出一堆心理學的大道理,來解釋為什麽人們會在社交媒體做出這樣的舉動,為什麽會有人非要到別人發布的內容下面,去抱怨和抵製,而抵製的原因往往就是他們主觀原因:不要發倒計時,因為我看到會感到焦慮。
但今天的內容就在這里吧,因為誰都會講大道理,但是我就是個不講道理的人,所以別跟我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