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祭

< 網祭 >

如果我們沒在一起你遇到我會跟我出軌嗎?

前段時間很不吉利地聊些死亡的話題,最近換個話題,聊感情。
標題是取自於一個「感情陷阱題」:老公,假如你娶的不是我,遇到我,你會不會出軌?
很顯然,這個問題之所以是「陷阱」,是因為人們把問題想得太狹隘了。因為他們把原本的婚姻關系也作為了這道題的前提條件,所以這道題怎麽回答都是錯——但我倒覺得怎麽回答都是對的。
前幾(十)年,很流行各種類型的「感情測試題」。就好像這些題一旦做對,自己岌岌可危的感情就可以得到救贖,或是能證明自己找到了一個絕對不會背叛自己的對方。其實這些問題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為感情的好壞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
首先,感情關系沒辦法被量化。以前我構想過一款名為「忠誠度量化」的APP,同時搭配的還有一個「道德綁架成本計算」的APP,很可惜,由於卡在了「如何量化感情」這個點上面,這兩款產品本身是沒有進一步規劃下去的。有人願意坐在寶馬里面哭,也有人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有人追求的就是吃屎的愛情,但也有人會去核算自己的「人生成本」寧願要一段喝粥的婚姻。因為追求不同,所以感情是沒辦法被量化的。一個人覺得男朋友為自己淋雨了十次、感冒了六次,這是因為愛情;但是另一邊覺得讓男朋友淋雨不算什麽,要讓男朋友下跪認錯的次數才能說明愛之深切。兩個人的感情就根本沒得比較的標準,還不如比比上床的時間,你說1小時,另一個內卷要說2小時,兩邊背著對方偷換了性關系,一個發現只有3分鐘,一個只有5分鐘。
其次,感情關系是沒辦法具像化的。但凡人還保留著「尾巴」,那就沒有這麽多屁事了。要怪就怪亞當和夏娃非要去吃那個蘋果,有了羞恥心之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被那片遮住生殖器的樹葉給搞得朦朦朧朧的了。如果人有尾巴,那就簡單了,高興搖尾巴,對彼此有興趣兩個尾巴會本能地勾纏,遇到有壓力的同性會夾緊,遇到憤怒和恐懼會炸毛。大概就是因為不想讓人類這麽容易被猜出來,尾巴才會在進化的過程中被叠代出去。當然了,看見喜歡的人會心跳加速、會臉紅、會勃起、會濕潤,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但他們依舊不是具像化的,而是一種感受——唯一一個明明可以被具像化的「勃起」,結果還被嚴格地區分出了「感情」,因為他們覺得那是「性反應」,不應該顛覆感情的純潔。
再說,感情關系既然更偏向於意象化,那就得看如何定義這些意象化。你有心跳加速的時候,我也有發燒的時候心率猛增的時候,那到底怎樣的心跳才是所謂的「小鹿亂撞」?意象化最難的點,就在於容易受到主觀影響,從而賦予更多的解讀。一個不經意的對視,都可以在那些感情類的文章里面,被拆分成好幾種含義,可想而知這種「詮釋意象化」的紅利得有多大。同時,從當事人出發,同樣的意象化也會因為當事人的主觀心態而發生性質上的不同。一個男人精蟲上腦,在地鐵里面看見一個女人和自己對視了3秒,就覺得對方是不是對自己有好感;但是同樣是這個男人,上班的時候去廁所打開了愛國毛片帶薪打飛機,從廁所出來之後,他看誰都覺得是傻逼。
既然不能被量化、無法具像化、意象化水又很深,那「測試」就成了充滿魔咒的存在。但這里面有一個微妙的關系,被測試的、和想要去測試別人的,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心態。一個像是出題人,享受批改答案推出結果的快感;而另一個是做題人,本就不喜歡考試和測試的人,怎麽可能會在這些題目上面動腦子——畢竟他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另一些排位上面了,比如手機遊戲。
如何讓做題人做得心安理得,讓出題人出得不動聲色,這就成了「感情測試題」的核心需求。此前有很多感情測試題,都是當事人作為考核方,去套用對方的行為能力。但很快他們會發現,這里面有太多虛幻的主觀臆斷,根本不能滿足一個人偷窺到另一個人真實想法的需求。進而,有了新的模式,即為對方提出問題。回不回答、答案是什麽、回答時的微表情,都是一個考核的標準,以證明對方是真心愛自己。
所以就誕生了一開始提到的那些「假設題」,假設我和你媽同時掉水里,你要先救誰;假設我沒有結婚,你還會不會和我出軌;假設你家里人不喜歡我,你會不會和我在一起……但是問題又轉回來了,因為是假設:我們在一起,而且我們都認為彼此是真愛,所以這個問題怎麽回答都是陷阱。如果拋開這個前提,那這個問題又問得沒有意義——你他媽誰,我為什麽要救你?
比起這個,我倒覺得,感情測試還不如問一些更有可能發生的感情預設,這樣實際發生了,反而對解決問題起到實際作用,例如:
    如果你爸看上了我,你會不會喊我媽媽?
    如果你媽愛上了我,你會不會接受我是你的爸爸?
    如果我妹妹勾引你,你會不會原諒我勾引你的哥哥?
    如果你媽知道了她是我和你爸生的孩子,你還會愛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