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祭

< 網祭 >

最難的表演是演不了自己

今天要去演戲,但是文章是明天早上自動群發的。
翻譯一下:昨天去演了戲,所以文章是今天早上自動群發的。
說是演戲,不過是得去玩個劇本殺而已。我好像從小就很有表演欲,之前在《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里面提到過,我小學的時候,因為表演能力被學校正在排練的話劇團看上了。初中高中更不用說,只要有話劇我都會去蹭個角兒。大學第一學期,搞了個啞劇,轟動了學校,然後就懶得再搞了,弄清楚了遊戲規則就覺得萬變不離其宗了。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成年人的世界,時時刻刻都得「表演」。演一個對別人尊重的人,縱使內心再瞧不起對方;或者演一個調和別人矛盾的和事佬,其實媽個逼的巴不得兩邊吵到不歡而散免得持續傷及無辜;或者演一個滿臉堆笑的人,其實內心早就受不了對方的一舉一動;或者演一個貌合得恩愛,但內在早就是神離得各玩各的。
很早以前我說過一句話,在「年輕」的時候,其實我自己都不理解那時候為何要寫下這句話——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越是無法表演出自己真實的模樣。這句話像是穿越回去留下來的,因為在「年長」的現在,我好像開始漸漸理解這句話了。
你對一個演員演技的最高評價是什麽,是「他演什麽像什麽」,還是「他演什麽都有個人色彩」?
首先大家得避免一個誤區,「演什麽像什麽」和「演什麽都像自己」並不是兩個對立的存在,並不是肯定了其中一個,另一個就自動被否定了。因為畢竟有以「追星」作為標準的模式,覺得自己的哥哥演什麽都是自己也是一種演技,所以在這里不對這一類的表演風格作出任何評價。
話說回來,關於演技的最高評價,我比較傾向前者,即一個演員演什麽角色都是角色本身,無法從角色上面看到他本身的演員個性。但好像這樣一來,觀眾記住的都是角色,而不是表演者本身。如果是後者,一個人演什麽都像是自己,但看久了多多少少又會覺得無聊。比如一個人一直以來只能演反派,這種深入人心的刻板偏見是對一個演員不小的傷害。
放回現實,「表演」這件事情又得反過來。若一個人千人千面,面對不同人能有完全不同的嘴臉,每一種嘴臉都恰到好處。如果是我們和這樣的人深入接觸,久而久之也會有種恐懼感——他到底哪一面才是最真實的?他口口聲聲對我承諾他是以最真實的一面面對我,但這一面也僅僅只有我看到(但又不希望再有第二個人會看到),但這一面是不是也是演出來的?但如果一個人,面對什麽事情、什麽人,雖然有演繹,但是總是圍繞著自己一些核心的關鍵,那種真實的一面,像是表演里的演什麽都是演自己,反而又讓人覺得安心——不過巧妙的是,這里還有另一種極端,當這種真實不經過大腦,成為一種對外的統一符號,這個時候每個人不再覺得他是種「真實」,而是一種「太過自我」。
這個時候就會有人站出來,明確地告訴你:生活不是表演,不需要那麽多的虛偽。
但這句話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場景,父母對孩子說「一會你給我表現得乖一點,否則我回家收拾你」,或者是女人對男人說「你能不能表現得跟我更親密一點,我不想讓我的閨蜜覺得我們吵架了」,第一次見對方朋友的情侶把自己演得完美無缺,面對心煩意亂的同事為了面子上過得去又必須要表現出無話不說,調和的人要在乎所有人之間是否有可能的矛盾,有矛盾的人又得反向考慮是不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太為難調和人了……
他媽的不全都是在演嗎?所以我才說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越是無法表演出自己真實的模樣。因為人與人之間有了所謂的社交成本,你發個脾氣或是說句不好聽的,都有可能會惹到對方,從而在你的關系網之中埋下了一個隨時可能傳遞爆炸的隱患。但更多時候,你越是讓步,對方越是得寸進尺,因為他已經把你的妥協當作了習慣,一旦你選擇反抗,責任全在你的「不通人情」甚至還要被反向指責是你「太過計較」。
再回到那個問題,你覺得一個人的演技,或者是一個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的演技,最高評價是「演什麽像什麽」還是「演什麽都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