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祭

< 網祭 >

預判未來是違背規律還是順應規律?

我記得是初中的時候,學心理學的班主任讓全班在電腦室上了堂課,課程內容是每個人在電腦前做智力測試。
很顯然,我不是那種聰明的學生,所以我的智商平均在109左右,也就是這個世界上超過50%占比的平均水平。不過班上也有少數幾個智力超過了120的學生,也就是那些成績靠前的天才。當每個人得到自己「成績」之後,班級里有了一個隱形的排名,誰比誰少是情理之中,誰比誰多是意料之外,有「題太多了,我最後幾道題都是亂選的」,也有「我電腦好卡好幾道題都選錯了」。
我回憶了下我當時的心態——看到109這個平均水平時,我肯定心里也有所觸動,畢竟那個中二的年紀,誰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這個數值平均得就跟現實里丟到人群里的間諜一樣,沒有人會發現他也沒有人會關註到他——但也不能剝奪這些間諜幻想自己是碟中諜里湯姆·克魯斯的權利。
我大概只用了兩小時就從這種「自己不是天才」的失落感中走了出來,是因為我看到了測驗的結果,我把文字和視覺邏輯類的題幾乎都做對了,而錯的都是在數學和運算能力上——所以我很快接受了自己不是天才、甚至可能是個傻子的結論。
在「測智商」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先後順序的「bug」——我是在測智商之前,就已經知道了有一個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對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別期望著不同的行為,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結果是高成就者和低成就會按照原本的預期發展。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百度百科》
因為我預判了預期,所以我把自己調整到了非預期之中。好吧,不那麽拽專業理論來說,我意識到自己確實不是個數學天才的時候,我轉而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字和視覺之上。現在回想,嚴重的「偏科」應該就是從那個時候作出的取舍。
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可以「作弊」的方法,比如提前通過命理、占星這些方式,從一個人的命盤里看出他到底適合做什麽,預言他的未來,從而看出哪些是短板,而哪些是可以按照預期去爭取的優勢。不過這種方法的存在頗有些悖論的意味——提前預判了一個人的命運,讓他能順應規則少走彎路;但是若是提前幹預了他的行為,預判了他的結果,反過來說,這好像又違背了規則的存在。
我家樓上有一個學鋼琴的小孩,從我有記憶以來,他就一直在吃力地練習鋼琴1級的內容,最近才變成了3級的曲目,但依舊停頓結巴。作為一個沒有考過級的人,我也能聽出他的鋼琴音斷斷續續沒有節奏沒有連貫。這樣的狀態,差不多持續快兩年了,就算沒有用「作弊」的方法,我也能聽出他確實沒有多少音樂上的天賦,但鋼琴已經買回來了,那還能怎麽辦!
中國有一個極具迷惑性的成語,叫「勤能補拙」,這個字雖然只有四個字,但包含滿滿的正能量。就像是某種咒術一樣,只要念出它,就能獲得一種寬慰的力量,面對再大的困難,都可以因為這句咒術而勇敢面對。(在國外也有一句類似的咒術,叫「一萬小時定律」)
首先我並沒有說這個詞的對錯,而是我們弄錯了一個前提條件——勤確實能補拙,但是所補出來的拙到底能帶來多大的價值,這個得放回到更大的宏觀環境來思考。
還是我的例子,高中選擇了文科,因為嚴重偏科,含有數字計算的地理我一開始只能考二十幾分。那時候只有物理化學這樣的需要結業考試的課,我就用來「研究」地理了。拆分了地理題目的邏輯之後,我似乎找到了一種微妙的規則,把最難的地球經緯度時間計算的題,建立了某種「數字模型」;洋流季風甚至是中國鐵路分布圖,則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了一個簡筆畫(頗有日本東京地下鐵的感覺);至於簡答題,就通過建立關鍵詞系統的方式來套模版。最後地理從二十幾分考到了九十幾分。
這確實是「勤能補拙」的例子,但補出來的「拙」放到宏觀規則之中,按照老師的話說:我只不過只為考高只提升了70分而已,最容易提升分數的語數外卻被我放在一邊。並且這個「勤」是比其他「勤」要付出更多成本的,算下來,它的性價比確實是最低的——這就是「勤能補拙」或「一萬小時定律」最迷惑性的地方:並不是所有的「拙」都值得花費「勤」去補。
比如樓上那個彈鋼琴的小孩,他倒不如把時間花在他更有能力的事情上面。不是說彈鋼琴沒用,只是他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成本而已。在數字和文字之間,我選擇後者也是這個原因,我參不透數字和公式之間的奧秘、理解不了宇宙運行的數值、更不可能從物理中揭開世界的規則,那還不如就此放棄——就算如此,我也不需要在買菜的時候,預設我要買x斤肉,這x斤肉要如何在固定金錢數目最大化地利用前提下滿足最多天數的存放和食用——難道只買一頓肉會他媽判死刑嗎?
我們回到「作弊」這個點。我倒覺得這不是個悖論,而是在「拙」里面找到最容易用「勤」去彌補的可能性,避免在那些要花費超過常人兩倍甚至三倍的事情上面浪費人生。
這看上去違背了規律,但本身又在道法自然的規則之中。